亲子共读 | 绘本故事:《二月二龙抬头》
- 发布时间:2023-12-05
- |
- 作者:
- |
- 阅读次数:0

小朋友们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我们迎来了民谚所说的"二月二,龙抬头"的好日子。民间传说,每逢农历二月初二,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,从此以后,雨水会逐渐增多。所谓"龙抬头"指的是经过冬眠,百虫开始苏醒。所以俗话说"二月二,龙抬头,蝎子、蜈蚣都露头。"因此,这天也叫"春龙节"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吧!
我国每年的二月初二,被称为“龙抬头”。龙抬头又被称为"春耕节"、"农事节"、"春龙节",传说是青龙抬头的日子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人们庆祝这个节日,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崇拜和敬仰、祈祷上天佑保风调雨顺、农业丰收。
农历二月初二,有一个民间传统节日,叫做“龙抬头。”这一天,“龙角星”从东方的地平线上,慢慢升了起来。

传说,龙神睡了一个大觉,也在这一天醒来。它抬起头,正准备乘着云朵,飞上天空。早上五点到七点,人们会走出家门,朝着东方。深深的吸一口气。古人认为这样能吸收龙神的气息,让吉祥围绕在我们的身边。


她端着灶灰,洒在地上,围成一个大圆圈,再把五谷杂粮放中间。

小朋友们站在旁边,拍手喊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苍满,水沧流。”瞧,房子上的蝎子和蜈蚣见了烛光,吓坏了,立刻逃之夭夭。

传说,降雨归龙神掌管。龙神的肚子里、鳞片上都充满了水。只要他一抬头,张开嘴,抖动身体,人间就会下起雨来。

所以有不少地方会举办“起龙船”的活动,目的是请龙神出来。人们给龙船绑上红绸布,举着旗帜,带上祭品,敲起龙船鼓。

划船的壮汉们纷纷跳入水中,掏出事先堆在船舱里的泥沙。为了求得龙神降雨,人们还会去龙神庙,摆宴席,祭拜龙神;搭台唱戏,让龙神开心。

看,一大早街上的理发店就挤满了人,店里,理发师们个个都是大忙人。他们从早忙到晚,帮助顾客洗头、剪头......人们剪去了厚重的头发,顿时觉得清爽,人也变得精神了。

除了“剃龙头”,人们还会“吃龙食”,就是吃带有“龙”字的食物来沾沾龙气。瞧,一片春饼比我们的手掌还要大,又薄又圆,真的很像龙鳞。雪白的面条儿又细又长,人们把吃面条儿叫作“扶龙须”。米饭一粒儿粒儿的,就像幼小的龙子。于是,吃米饭是“吃龙子”。

馄饨圆溜溜儿的,就像龙的眼睛。所以,吃馄饨是“吃龙眼”。

传说,龙神为了百姓,偷偷降了一次雨,因此受到玉皇大帝的惩罚。而只有找到开花儿的金豆,龙神才能获救。突然,有个人看到了玉米,灵机一动,想到了一个好办法,金黄色的玉米像金豆,如果炒一炒,它就开了花。于是,老百姓用“爆米花”解救了龙神,渐渐形成了吃“爆米花”的风俗。

大家在芦苇扎成的小船上,插上蜡烛,或是用小油碗点燃之后放到河里。河面上烛光点点。龙灯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,飘向远方......
龙抬头(农历二月初二),又称春耕节、农事节、青龙节等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
在农耕文化中,“龙抬头”标示着阳气生发,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,春耕由此开始。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攘灾、纳祥转运的日子。

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,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。吃春饼名曰“吃龙鳞”,吃面条名曰“吃龙须”,吃馄饨为“吃龙眼”,吃饺子则叫“吃龙耳”,面条、馄饨一块煮叫做“龙拿珠”,吃葱饼叫做“撕龙皮”。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,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。
指二月初二理发。儿童理发叫剃“喜头”,借龙抬头之吉时,保佑孩童健康成长;大人理发为辞旧迎新,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。
龙抬头时节我国部分地区会有“起龙船”的活动,请龙出水,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。
“龙抬头”是农村的农事节。农谚曰:“二月二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”,农时春雨贵如油,倘春雨充沛,则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。